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众多企业头疼的一个问题应运而生,即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在对商标恶意抢注囤积的探讨中,多数人认为"恶意注册"不仅会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更会损害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恶意"的含义

恶意,作为相对于善意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罗马法,即通过恶意占有、恶意抗辩得到具体体现。

在笔者看来,"恶意注册"中的恶意应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1. 认识主义,即明知某种情形存在,仍然施行相关缺乏法律依据或者明知行为的相对人不享有权利的不当行为;

2. 意思主义的恶意,即与刑法中的主观恶意类似,即指动机不良的主观故意,并以损害他人合法利益为目的而施行某种行为。

在实践中,恶意注册人大量抢注或囤积与他人在先使用具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其真实目的即通过转让、侵权索赔等牟取高额费用。该种行为直接损害了权利人通过辛苦经营所获得的商誉价值,如纵容该种行为,将对企业创新造成损害。

二、"恶意注册"行为的根源

据了解,2020年全年完成国内商标注册审查878.4万件,其中累计驳回"恶意"和"囤积"商标注册申请超过15万件。

这一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包括:

1. 恶意注册商标的成本低:商标注册申请成本低廉;

2. 商标审理周期短:随着审查实践的不断改革,商标审理的周期逐渐缩短,恶意主册人可很快将注册商标投入市场交易;

3. 恶意注册商标的获利高:多数恶意注册人已经对品牌有所了解,便坐等真正权利人前来谈判沟通,或通过侵权诉讼等手段获取高额不当费用;

4. 恶意注册商标的举证责任小:即便恶意注册人遭遇异议、无效宣告或者诉讼等措施,也可选择不答辩,而即便真正权利人提交了大量使用证据,也经常会被裁定认为"证据不充分",这也使得恶意注册人几乎不必投入便可获得有利结果。

由此可见,恶意抢注商标被当作一门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使得很多企业或者个人将该恶意注册商标行为作为一项创收的举措,这便进一步促使了恶意注册行为的激增。

Please click here to view the full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