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8 September 2022

"氢能时代"的华章从何写起?——氢的制备与储存

AB
AnJie Broad Law Firm
Contributor
AnJie Law Firm is a full-service law firm providing commercial legal services on an international basis. Our highly experienced lawyers have substantive skills and serve a broad base of practice areas including insurance & reinsura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titrust & competition, private equity, dispute resolution, mergers & acquisitions, capital markets, banking & financ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al estate.
如果说今年夏天有什么关键词,"热"可以说是顶流了。多地持续多日达到40℃以上的高温,郑州、南京、重庆、长沙等地都出现了热射病患者,甚&
China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print this article, all you need is to be registered or login on Mondaq.com.

引言

如果说今年夏天有什么关键词,"热"可以说是顶流了。多地持续多日达到40℃以上的高温,郑州、南京、重庆、长沙等地都出现了热射病患者,甚至有患者因此死亡。很多人发出"是不是今年夏天格外热"疑问的同时,也表示,今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威力。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指出,2021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高约1.11±0.13℃。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世界不得不关注碳排放这一无法绕开的话题。

低碳已经不仅仅是个口号,在能源结构大规模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且来源丰富、用途广泛的新能源,将在历史的华章中开启其浓墨重彩的一篇。随着制氢、储氢技术的日益成熟,加之氢能的应用市场逐渐开拓,氢能产业正在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40% 1。作为传统能源的替代,氢能对于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当前也面临较大的降碳压力——2021年我国提出2025、2030及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因此,发展氢能产业同样也契合我国的"双碳"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作出介绍,并探讨制氢、储氢企业的合规要点,以提示企业与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第一部分 行业介绍

一、产业概览

(一)氢能分类

根据生产来源和碳排放量的不同,氢能一般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灰氢: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品等生产或制取的氢气,在制取过程中会伴随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灰氢是当前的主流氢气,约占全球氢气产量的95%。

(2)蓝氢:在灰氢的基础上,通过CCS/CCUS技术,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利用封存技术而制取的氢气。

(3)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光伏等)发电后,通过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制取绿氢的过程中,可实现零碳排,是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

(二)产业链

氢能产业分为" 制、储、运、用 "四大环节,上游制取环节主要有 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种方式;中游包括 储氢(存在气态、液态、固态等储存方式)以及 氢的运输(如管道运输、槽罐车、长管拖车等);下游包括 终端应用(工业、交通、建筑、储能等多个领域)以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

1228572a.jpg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氢能产业市场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2025年氢能可占全球能源的18%。世界各国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均十分重视,多国制定氢能相关的发展战略,我国也密集出台产业政策推动氢能的市场化建设。

尽管氢能产业已初步商业化,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但现阶段,氢气主要用作工业原料,作为能源的应用比例较低,能源属性体现度有待提升。总体而言,氢能产业链仍存在以下桎梏: 目前较为成熟的制氢技术(化石燃料制氢)制取过程碳排放较高;制取的氢气纯度较低;制氢、储氢成本较高;核心技术和材料仍待进一步开发,如电解槽、储氢瓶的制造,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材料的研发,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电极涂布技术的成熟度等。 2

(二)发展动力

1.低碳需求带动行业发展

低碳已经成为全球不懈为之努力的目标,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了未来的主流能源之一。符合这一主题的氢能,当之无愧地成为能源转型下的理想替代原料。

2.下游应用的蓬勃发展

氢能可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在氢能产业需求不断增长的刺激下,储氢材料行业受此带动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从需求端拉动了产业的发展。

3.技术提升带动行业发展

随着制氢技术、储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氢能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三、制氢、储氢技术

(一)制氢方式

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的报告《Global Hydrogen Review(2021)》显示,目前全球制氢技术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煤、石油、天然气比例合计达78.6%,工业副产氢位居第二,占比21%。 3

较为环境友好的"化石燃料制氢+CCUS技术"(由于化石燃料制氢法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采用CCUS技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利用、和封存)及电解水制氢这两种绿色、环保的制氢方式,占比微小。

1228572b.jpg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1》)

以下为几种制氢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1)化石能源制氢

原理:由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再对得到的氢气进一步提纯。

优点:①成本低;②工艺简单;③技术成熟市场化程度高。

缺点:①不符合低碳目标;②化石原料储量有限,不契合能源结构转型的目标。

(2)工业副产氢

原理:此方法所得的氢为工业反应(如烃裂解反应或焦炉气)中的副产物,通过变压吸附法将作为副产物氢气从工业尾气中提纯出来。

优点:成本低廉,无需额外投入。

缺点: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3)电解水制氢

原理:电解水制氢,顾名思义,是 在直流电作用下将水进行分解进而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一项技术。其中阴极反应为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阳极反应为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优点:①原料为水,副产物为氧气,清洁且无碳排放, 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获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 "绿氢";②制得的氢气纯度高。

缺点:①生产成本高;②技术不够成熟,鲜少得到市场化应用。

1228572c.jpg

(来源:邹才能,李建明等:《氢能工业现状、技术进展、挑战及前景》,《天然气工业》2022,42(04))

由上表可以看出,电解水的方式较前两种制氢方式,成本较高,约为化石能源制氢的2-3倍,若想将电解水制氢方式大规模投产,亟需大幅度降低电力成本、提升电解水容量和降低系统造价成本。

电解水制氢又可细分为碱槽电解(ALK)、质子交换膜法(PEM)、阴离子交换膜法(AEM)、固体氧化物制氢法(SOEC)。具体如下:

1.碱槽电解(ALK):以KOH、NaOH溶液为电解质,采用石棉作为隔膜。

优点:①目前较为成熟,产业化程度高;②成本较低。

缺点:①碱性电解液易造成设备腐蚀;②存在氢气泄漏风险;③设备占地面积大;④制氢效率和转化率较低;⑤制氢纯度低;⑥设备启停慢。

2.质子交换膜法(PEM)

优点:①设备占地面积小;②制得的氢纯度高;③设备启停快。

缺点:①成本较高:对电极材料要求高、需要贵金属催化剂;②应用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3.阴离子交换膜法(AEM):与PEM的根本区别在于将膜的交换离子由质子换为氢氧根离子。由于氢氧根离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质子的17倍,这导致其迁移速度比质子慢得多。

优点:①较PEM法而言,无需贵金属催化剂(AEM法中的催化剂是镍、钴、铁等非贵金属材料)和昂贵的电极材料,成本较低;②但仍具有PEM法制氢纯度高、设备启停快的优点。

缺点:①膜的性能及稳定性有待提高;②膜的氢氧根离子导通率较低;③尚处于研发阶段,产业化之路尚未开启:商品化的阴离子膜不多,基本上都来自外国厂商,例如日本Tokuyama公司的A201、加拿大Ionomr公司AEMI­ON系列。 4

4.高温固体氧化物制氢法(SOEC)

优点:①使用固态陶瓷作为电解质,需要在500~1 000℃的高温下反应。由于高温会使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降低,电解需要的平衡电压也较低,可以降低电力成本;②固体氧化物制氢技术的动力学性能优秀,可以达到或接近100%的转换效率,使用的催化剂不依赖于贵重金属。

难点:①对反应温度要求高;①电极的机械性能在高温下不够稳定;③高温会导致电解槽中玻璃—陶瓷密封材料寿命缩短;④启停慢;⑤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

(二)储氢方式

氢气具有密度小(常温下为气体,密度仅为0.0899g/L)、液化困难(常压下需要零下252.7℃才会以液态形式存在)、分子半径极小(在高压下穿过容器或与金属容器反应而降低材料强度甚至导致开裂)等特点, 储存难度较大。储氢是氢能产业链中需攻克的一大难题。在氢能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高效、安全、经济的储氢方式及相关材料的探索是氢能领域研究关注的一大焦点。

(1)高压气态储氢

原理:将氢气压缩到耐高压容器内储存,储氢量与压力正相关。

特点:该储氢技术目前较为成熟,应用广泛,成本较低;需要安全、成本可控、本身不与氢气反应(通常采用玻璃、碳化硅、氧化铝等复合纤维材料)的储存材料。

(2)液态储氢

液态储氢可以分为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

①低温液态储氢

原理:通过低温条件(-252.7℃)将氢气液化,储存于低温绝热罐中运输。

特点:液化过程耗能大;液态的氢易挥发,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的应用局限在某些特殊领域(如航天、军工)。

②有机液态储氢(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LOHC)

原理:通过加氢反应将氢结合到液态有机化合物上,以形成的新有机分子的形式保存(如甲苯加氢成为环己烷),由于这一反应可逆,因此可以通过加氢和脱氢反应来实现氢气的储存与释放。

特点:在安全性与便利性上具有较大优势,适合大规模、长距离氢运输;但脱氢技术复杂且能耗高,高效低成本的脱氢催化剂瓶颈等待突破;所依附的有机载体通常具有生物毒性;暂时未实现产业化应用(目前已知的应用:日本于2022年2月利用甲基环己烷(MCH)储运从文莱进口的氢气,通过海运方式运送到日本ENEOS 炼油厂;德国Hydrogenious Technologies公司采用二苄基甲苯作为液态储氢载体,计划在Dormagen化学园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绿氢存储中试工厂)。

③液氨储氢

原理:氨是富氢分子,可作为氢的储存载体。液氨的氢体积密度是液化氢本身的1.5倍,较之于液氢,同等体积的氨可以输送更多的氢。

特点:液氨运输发展成熟,在全球大约有 120个港口设有氨进出口设施;但氨是有毒的化学物质,皮肤摄入、吸入或接触后,具有破坏性或致死性;氨作为氢的载体,转化效率较其他制氢、储氢法要低得多。

(3)固态储氢

①金属、合金

原理:通过加压的方式使金属或合金与氢气反应形成金属氢化物的方式加以储存;使用时,通过加热金属氢化物的方式释放氢气。

特点:金属氢化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材料,具有 操作简便、储氢效率高、安全高效、运输方便及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 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储氢量、降低材料成本、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可循环性等技术难题

②物理吸附

原理:通过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使用物理吸附型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无机多孔储氢材料等)实现可逆收放氢气。

特点:在室温下储氢量远低于商业化应用的水平,吸附材料的制备也相当昂贵。

四、投资风险

尽管氢能产业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但是投资者在投资时仍需关注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风险:

1.政策变化

氢能产业目前处于发展早期,政策驱动及激励较为明显,若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滑坡,可能导致氢能产业未来发展与企业规划的预期不符。

2.技术研发进程缓慢

国内氢能产业相关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尚有差距,如果不能及时完善相关工艺技术体系,无法进一步缩小与顶尖水平的差距,可能会存在技术卡脖子、产业发展滞缓的风险。

3.市场推广及应用不及预期风险

氢能虽已经有诸多设想中的应用场景,但目前国内实现商业化的应用领域寥寥,后续推广进度难以预料,可能存在市场推广应用不及预期的风险。

4.产业链健全程度较低的风险

较之于石化能源产业,氢能属于新兴能源,目前缺乏相应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例如城市加氢站、输氢管道、工业副产氢纯化系统等支撑设施严重不足,氢能全产业链体系上下游可能难以形成有效联动。

五、相关政策

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表明了对发展氢能产业的大力支持,也充分反映了这一产业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的。

(一)国家层面

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提出发展制氢制取、储存和输配技术。

2016年,相继出台《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文件,将氢能产业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将推动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9月,财政部《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

2020年10月,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开展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氢能列为前瞻性未来产业。

2021年9月,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统筹推进氢能"制氢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强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应用各环节发展。

(二)地方层面

(1)上海市:

①《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

加大氢燃料储运、加注等技术攻关力度,适度超前布局氢气加注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

②《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到2025年,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000吨,构建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机结合的氢源保障体系;打造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产业,年氢气自给率不低于当年需求量的30%;推广氢能分布式能源和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和工业园区示范应用。

③《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加氢站建设补贴。对在2025年前完成竣工验收、并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车用氢气)的加氢站,按照不超过核定投资总额的30%给予补贴。其中,2022年、2023年、2024—2025年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每座加氢站补贴资金最高分别不超过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资金分三年拨付。

④《嘉定区加快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

到2025年,推动嘉定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示范应用进一步加强,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北京:

①《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 1 到 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

②《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

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聚焦推动氢能与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加快氢气制备(制造)储运加注、氢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

③《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2022年修订版)》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集聚落地。

(3)广东省:

①《广东省"十四五"规划》

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突破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打造多渠道、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拓展氢源渠道,推进丙烷脱氢、谷电及清洁能源制氢,扩大氢能利用规模。加强新兴技术先行引导和市场培育,探索开展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柔直送出、漂浮式海上风电、海洋波浪能、氢能、储能等创新示范。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化布局的产业集聚区。

②深圳市《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展望203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对我市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有力支撑。

③佛山市《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氢能)市政、物流车辆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21—2025年)》

自2021年起,我区新增或更新的市政环卫(含垃圾转运、喷洒、扫地、工程抢修等)车辆和冷链配送物流车辆必须氢能化、电动化。其中,总质量超过12吨的洒水车、垃圾转运车应首先实现氢能化;新增或更新的市政工程(含渣土运输、混凝土运输、汽车起重机等)车辆,氢能源车辆比例逐年提高,至2022年不低于30%、2023年不低于60%、2024年不低于80%、2025年100%;新增或更新的物流搬运、载货、牵引车辆中,鼓励使用氢能源车辆。

(4)多省"十四五"规划中均有涉及"氢能"产业建设,如:

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相关设备、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核心部件等产业化项目,打造东南沿海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制造高地。

江苏省: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积极开发商业化应用场景,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

云南省: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绿色电源装机比重达到86%以上。

山东省: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

山西省:发挥焦炉煤气制氢等工艺技术低成本优势,有序布局制、储、加、运、输、用氢全产业链发展。

陕西省:立足氢能资源优势,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国内外氢能先进装备企业,加快形成氢能储运、加注及燃料电池等产业链。

第二部分 合规要点

在制氢和储氢产业中,相关企业可能面临以下合规风险,在此作出提示。

一、安全生产合规

氢能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部分原材料为易燃、易爆或有害物质,存在因物品保管及操作不当、设备故障、老化失修或自然灾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而氢气本身属于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在制氢、储氢过程中, 企业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此外,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 2015版)》第 "1648./ 氢气"被列为危险化学品,因此需要关注危险化学品生产相关的资质(详见下文"市场准入资质")。

二、环保合规

尽管氢能产业最终的目标是绿色、清洁、零碳排,但是在目前商业化的技术中,大部分仍采用的是化石燃料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方式,前者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后者则有较多工业尾气,因此企业在制氢项目中需要严格履行环保合规要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红线、碳排放超过限定等不合规情形。

企业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三、市场准入资质

制氢、储氢企业在企业资质和准入方面,需要取得包括但不限于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许可证,并在工商登记中明确经营范围。具体如下:

1.生产许可证

从事制氢、储氢行业,需要取得如下许可证:

①《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第"1648"项将"氢/氢气"列为危险化学品,而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二条,"国家对生产下列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五)电力铁塔、桥梁支座、铁路工业产品、水工金属结构、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影响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产品",氢/氢气属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二条所列举的危险化学品,因此制氢/储氢需要取得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②氢/氢气属于危险化学品,而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二条"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故制氢、储氢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③《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锅炉、气瓶、氧舱、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核准的检验机构鉴定,方可用于制造"。若储氢所使用的气瓶属于《特种设备安全法》所规定的特种设备,则需取得 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

2.项目审批

针对制氢生产项目,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需要通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 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及竣工验收备案

针对需要建在化工园区中的制氢企业,需要遵守《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

四、知识产权合规

制氢、储氢的许多核心材料及设备零部件成本高、要求苛刻、工艺复杂,并且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明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氢能发展还存在技术壁垒,在顶层设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跨领域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6如目前在电解水制氢法中应用较广的PEM制氢技术,其中的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技术突破难度大,在全球市场具有超过90%占有率的为美国杜邦公司的Nafion全氟磺酸膜。比如我国液氢技术主要应用在航天领域,民用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氢液化系统的核心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受制于人。 7

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技术被国外所垄断,则会面临技术卡脖子的困境。因此投资者及企业在知识产权合规方面,需关注 是否存在技术、专利侵权,相关核心技术是否获得授权或许可;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是否存在已被注册而丧失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性。

结语

"氢"已经不再只是轻飘飘地写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元素,随着能源结构的大变革,它的分量与日俱增。我们看到它登上历史的舞台,写尽风流的同时,也需看到制氢、储氢行业发展中的桎梏仍在,安全、高效、环保、经济的制氢、储氢方式仍是该领域科研者上下求索的目标,也是投资者需关注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天风证券:《基础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氢能产业已开启商业化进程清氢社会,碳和未来》

[2] 国际能源署(IEA):《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1》

[3] 邹才能,李建明等:《氢能工业现状、技术进展、挑战及前景》,《天然气工业》2022,42(04)

[4] 万润股份招股说明书

[5] 韩笑,张兴华,闫华光,等:《全球氢能产业政策现状与前景展望》,《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1,19(12)

郭 敬|合伙人

业务领域:私募股权投融资、兼并与收购、公司日常合规服务

邮箱guojing@anjielaw.com

戴卿颖 |律师

1 天风证券:基础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氢能产业已开启商业化进程清氢社会,碳和未来

2 同前注 天风证券

3 国际能源署(IEA):《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1》

4

5 万润股份招股说明书

6 韩笑,张兴华,闫华光,等:全球氢能产业政策现状与前景展望[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1,19(12):27-34.

7 邹才能,李建明,等:《氢能工业现状、技术进展、挑战及前景》,《天然气工业》2022,42(04)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RTICLE
8 September 2022

"氢能时代"的华章从何写起?——氢的制备与储存

China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tributor
AnJie Law Firm is a full-service law firm providing commercial legal services on an international basis. Our highly experienced lawyers have substantive skills and serve a broad base of practice areas including insurance & reinsura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titrust & competition, private equity, dispute resolution, mergers & acquisitions, capital markets, banking & financ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al estate.
See More Popular Content From

Mondaq uses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set out in our Privacy Policy.

Learn More